「好戲在臺」傳統結合數位科技 縮影戲臺文化

華岡融媒體記者/游子萱報導
 當布袋戲不再以隨團演出出現在大眾面前,融入「科技」講述戲臺的記憶故事。本展覽以「好戲在臺」為名,好戲除了指布袋戲,也是以戲臺為起點,讓民眾看見歷程轉變。結合數位科技的方式,觸碰式牆面、動畫製作等更添民眾互動性,將整個布袋戲戲臺文化縮影在觸手可及的展覽中。
 
 位於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的布袋戲數位展覽,「好戲在臺,布袋戲彩樓數位多媒體展」。主要展出藝術中心典藏的「布袋戲彩樓」,導覽員陳雅玲說,「彩樓」的名稱由來是出自於閩南語諧音「柴樓」,因為戲臺都是由木頭雕刻而成,而早期很少專門雕刻戲臺的手藝師傅,都是請雕刻廟宇建築的師傅來製作,所以在布袋戲的戲臺上處處可見廟宇中常見的元素,雙龍搶珠、龍柱、花鳥柱等,就像是小型的廟宇。

 
 ▲傳統中心典藏的彩繪戲臺,屏風上雕刻三國演義等經典故事。                                                                                                                                        攝|游子萱
 

 「布袋戲的後場都是會互相幫助的。」對布袋戲充滿熱忱的陳雅玲指著牆上的照片說著它們的故事指出,「俗話說『三分前場七分後場』,在演出時時常需要老師們互相幫助,有些負責管弦樂器的還要幫忙唱曲」。

 在展覽的一面牆上是各種布袋戲的歷史,「許多人都會說這是布袋戲的演進史,但其實除了最早期單人演出的肩擔戲,其他的都是同時並存的,每個地方呈現不同方式而已。」陳雅玲解釋著可觸碰式的數位牆面。

     布袋戲的戲臺就像是布袋戲的縮影,在臺面上任何的小細節都有它的用意,屏風雕飾了從前演出的經典故事;交關屏(加冠屏)可遮擋演師的臉,且透過縫隙觀看戲偶動作;三關(官)窗最常用於演師「跳台」,展覽以「戲臺」出發,描繪布袋戲的文化。

 本展覽結合文化部所推動的4D Views,用新穎的方式呈現傳統,二者結合將戲臺的故事更鮮明的刻畫出來。「比較可惜的是場地因素,沒辦法完整呈現出布袋戲的樣貌」陳雅玲遺憾表示,展覽不同往常重點強調戲偶和布袋戲角色,以「戲臺」延伸出更加細膩的文化故事,讓布袋戲不再只有前場露面,後場的付出也能被流傳下來。 

 

▲導覽員陳雅玲用觸碰式數位牆面講述戲臺歷史。 攝|游子萱
 
 
▲展中的3D牆面營造出4D的氛圍,播放許王老師傅所編《夫妻重逢》中一段戲碼。  攝|游子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