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授宅邸到文化古蹟 青田七六見證和洋建築的優雅歲月

華岡融媒體記者/黃筠珊報導

 走進臺北市青田街,彷彿穿越時空隧道,來到日據時期的學術聚落。青田七六,這棟融合和洋風格的百年老宅,曾見證臺灣大學與臺北商業大學前身的教師們在此落腳。

▲臺北市定古蹟青田七六,見證百年來的臺灣建築樣貌。攝|黃筠珊

 日據時期,許多日本高知識分子來臺傳授知識與技術,並組成大學信用組合,集合貸款以建設房屋。臺北市大安區青田街上仍可見不少當時的教師住宅。導覽員洪幸如表示,單數巷為臺北帝國大學(現國立臺灣大學),雙數巷為臺灣總督府高等商業學校(現國立臺北商業大學)。

 位於七巷六號的和洋折衷建築,前後有兩位教授居住過。原為致力於農林與微生物研究的足立仁教授,但因出差緣故和二戰日降條約,僅能帶一千日圓和一卡皮箱回到日本,無法返臺繼續居住。而七巷六號便有新的主人—臺大地質系馬廷英教授。

 在興建建築時,考量臺灣氣候潮濕而選蓋高床式建築,架高地基,最少須兩尺(一尺為三十公分)才可避免遇雨容易發霉、腐朽和長白蟻等。洪幸如透露,青田七六高達八十八公分,不僅能更有效應對陰濕天氣外,還可提高建築物的壽命機率。此外,當時還受到明治維新西化影響,朝現代化、工業化發展。如青田七六客廳的吊燈、天花板四周邊線、T角板和海灣式凸窗皆為洋式建築特色。再與木製地板和榻榻米的日式建築風格融為一體,形成獨特的和洋折衷式建築。

 洪幸如補充,脫鞋進門後的右手邊為西邊。分別為廁所、傭人房和浴室,皆為用水空間,因此推測西曬可快速乾燥,是當時建蓋的小巧思。具有百年歷史的青田七六,不僅為國立臺灣大學校產,還於2006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目前由臺大地質系校友成立的黃金種子團隊申請取得經營權,租下此屋並加以修復。平時除經營餐廳外,還有每週老屋導覽和每月主題故事,介紹該地歷史並推廣地質科學,將古蹟活化,讓更多人認識青田街七巷六號。

▲青田七六屬和洋折衷建築特色,書櫃為足立教授所留下,並無釘子,皆由木頭相互卡榫製成。攝|黃筠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