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減塑到減產?政策下塑膠產業的高成本現實
華岡融媒體記者/呂庭緯報導
隨著環保議題的日益關注,政府推動減塑政策已成為社會討論的熱點。這項政策是在減少四大一次性塑膠品,降低對環境的污染。然而對於塑膠射出行業而言,雖然還沒徹底實施減塑政策,但目前就已經引發了不小的抗議,業界的挑戰和未來的發展方向成為焦點。
▲呂奇俊望政府應在推動環保的同時,也能關注企業在轉型過程中的成本問題。攝|呂庭緯
減塑卻增壓?
盛茂塑膠老闆呂奇俊表示:「減塑政策的推行對我們的生產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隨著政府要求減少塑料產品使用並提倡環保材料,原本可以使用更便宜的塑膠原料如果要配合減塑政策就需要付出更多的資金,再加上可分解塑膠比一般的塑膠原料融點更低更難以掌握因此也需要付出更多勞力,導致生產成本大幅上升。這不僅增加了我們的負擔,也使得消費者的購買成本提高,影響我們的競爭力。」
減塑政策,儘管有助於環境保護,但仍面臨著替代品的問題,呂奇俊無奈地說到:「我可以接受政府推廣減塑政策,但政府是否已經尋找到替代品?如果沒有的話何必禁用?減塑確實有助於環境保護,但是也請政府想想看一昧的禁用真的是好處嗎?如果沒有替代品一次性塑膠這個產品還是會持續存在,這樣這項政策只會害到台灣的產業讓更多人失業。」
在勞動市場方面,減塑政策也引發了對工廠工人就業的擔憂。塑膠射出行業本身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許多工廠依賴傳統的製程來維持運營。一旦減塑政策強制要求企業轉向更為環保的材料,可能會造成部分工廠無法承擔轉型所需的高成本,從而導致失業人數上升。
堅守品質與傳承
不過,儘管有這些挑戰存在,呂奇俊也還是帶著微笑地說:「我不會放棄這個工作,儘管他已不會再賺錢,做這項工作更像是一種傳承,就像儘管現在訂單已減少許多,我們還是持續的使用台灣製造的塑膠原料,就算利潤會減少我也不希望用我們的產品的人會用一兩天就壞掉,我們也持續地開出新的模具讓我們可以接到更多訂單。」
減塑政策的推動,無疑對環境保護帶來了正面的效應,但同時也對塑膠射出行業造成了巨大的挑戰。業界呼籲政府應在推動環保的同時,關注企業的實際困難,尤其是在轉型過程中的成本問題。畢竟,如何在保護環境的同時,保障勞動市場和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才是政府政策真正能夠達到平衡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