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勢族群守護者 廖秋芬:「堅持做對的事,讓事盡善盡美」

華岡融媒體記者/張至翔 報導

 陽明教養院首長廖秋芬從事社會工作者相關行業如今已滿30年,是什麼支撐他走那麼久?她用一句話「堅持做對的事,讓事盡善盡美」這就是她從業以來秉持的態度,她分享社工的工作是非常艱辛,工作內容也隨時代改變更加多元,她原先感興趣的其實是英文系但在誤打誤撞中踏入社工這門學科並對其產生熱忱,剛踏入職場的她在複雜的工作當中受挫導致她一度有想轉換跑道的念頭,她分享幸好在練氣功時遇見的師傅告訴她「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在漸漸地修習中,讓她念完研究所時又能準備好自己重回這個職場。▲廖秋芬秉持著「堅持做對的事,讓事盡善盡美」。(圖/張至翔攝)

 廖秋芬說,社工的工作內容有很多,當時在第一線的她負責的是兒少、成人保護的工作,如今在社會變遷過程中使社工工作更加多元且繁複,但以前和現在的共通點都不脫離和人交流,她也表示與人交流的過程是很消耗身體量能的工作,在過程中很容易將自身代入事件的情感,讓她即便下了班也無法充分獲得休息,而腦海當中總是浮現出個案遇到的困境該用什麼方法解決會比較圓滿,另外社工也有被配置督導系統,這個督導系統很像是師徒制,經驗多的前輩會帶領剛入行的社工一起學習,但由於督導也無充分時間陪同社工一起探訪個案或做深入的討論,令她有孤軍奮戰的感受,這是她最初差點轉換跑道的主要原因。

 後來在民國84年在念研究所的同學帶領著她一同進入太極門氣功養生學會一同修行氣功,起初她提到因為工作身體常產生胃痛、頭痛但因著氣功的招式還有調整自己的情緒、想法慢慢地身體的運作就恢復正常且心態上比以前更加堅韌,同時修行的師傅也不斷用話語來鼓勵她,身分在得到充足的休息後讓她在研究所畢業就毅然決然地踏回當初的領域。

 廖秋芬分享印象深刻的個案說,當時社會的背景、氣氛對於社工是很敏感的,因為被社工關切的孩子就像被貼了標籤一樣,旁觀的人會認為這個家庭、小孩可能是有問題的,那時的廖秋芬正接觸一個低收入為家庭的單親媽媽,那位媽媽的小孩是學習能力遲緩的孩子,但她卻堅持小孩不能離開她且對廖秋芬是很排外的,但那位媽媽為了照顧小孩沒有去外面工作,使那家庭原本就不富裕的狀態下孩童更難得到妥善的照顧,於是在廖秋芬為期6個月的關心下讓先前態度堅硬的媽媽改變了想法,廖秋芬說這就是社工真實的工作,提供個案能夠與社會連結,並且將政府資源提供給有需要的家庭,這也是她所樂見的,她也提到並不需要給這些家庭貼上標籤,而是因為有這些家庭才有她們存在的必要。

 如今的她正於文化大學旁的陽明教養院擔任首長一職,這邊收容的身心障礙者絕大多數是中度殘障等級以上的對象,像是智能障礙者、多重障礙者,她說,教養院主要是服務受照顧者生活起居、輔助他們訓練精細動作的調整、體適能活動,且經家長協調後對每位受照顧者安排個人的訓練計劃、目標,她也表示身障者在學校體系與社福體系不同的是,在學校裡他們需要學習學科,例如國文、數學等,但在社福體系的教養院偏向訓練、培養及照顧,舉例他們有打擊樂社、美術社等等,身障者能選擇自己喜歡的社團透過創作、演出為自己帶來簡單的收入,她也提到其實身障者並不一定有口語的表達能力,但是培養這些興趣、專長能夠從他們的作品當中看見他們內心的世界以及想要表達的想法,這些創作也能影響社會大眾,讓原本不不瞭解的人能夠與身障者產生交流進而改變社會氛圍與歧視、甚至能獲得更多人的支持、鼓勵,廖秋芬用化被動為主動的觀點說:「他們不單單只是受照顧者,有時候也可以是療愈人的創作者­。」

 廖秋芬說,她並不會後悔二次踏入社工領域,即便說服務人是很耗心力的工作,她用一個想法告訴我們,人們就像是一本行走的書,當你接觸越多人時就像打開了越多本書,而你的閱歷也會有所提升,你可以說自己在教他們什麼,但你自己也在這過程中被教導、學習,人生的導師不是只有一個面向,簡單來說她是用學習的心來繼續服務人。

 現在擔任院長的廖秋芬說,自己曾是從基層做起,更能掌握第一線人員以及弱勢族群的需要,她也坦言雖然身障者無法每個都受到社會福利妥善的照顧,但現在身在首長的她也能參與社會局的討論、政策,並全力為身障者爭取不足的地方。

▲陽明教養院首長廖秋芬與身障者共同參與活動。(圖/陽明教養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