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皆可能患有自律神經失調 心理師教你如何避免

華岡融媒體記者/黃郁涵 報導

    人人都有機會患有自律神經失調,例如白天該起床時卻還很想睡,代表此時副交感神經較活躍,交感神經的油門未啟動,造成失調,反觀晚上該休息時,交感神經卻還處活躍狀態便會造成失眠。那自律神經失調算是一種疾病或是精神疾病嗎?諮商心理師周冠邑指出,目前自律神經失調在台灣並非是一個確切的診斷病名,但它確實屬疾病的一種,由於它所牽涉的範圍影響大,再加上每個人失調的症狀與問題都不同,所以自律神經失調比較像是一種廣泛的統稱。

▲諮商心理師周冠邑呼籲,是否罹患自律神經失調應聽從醫師的診斷與評估判定。(圖/諮商心理師周冠邑提供)

    什麼是自律神經失調?周冠邑表示,民眾在認識自律神經失調前,必須先了解神經系統的概念,簡單來說,神經系統就像是遍布人體內的電線,負責向大腦傳遞訊號,例如走路不小心絆倒時會感到疼痛,正是因為腳指有痛覺受器,當受到刺激後會經由神經系統的路徑傳導至大腦,藉此讓我們做出反射動作,而神經系統又分為中樞神經系統和自主神經系統,其中自主神經系統就是自律神經系統。

    自律神經系統控制著全身上下的平衡,包括睡眠、呼吸、心跳、消化系統、甚至是排汗等等,而它又被劃分為交感神經系統與副交感神經系統,周冠邑說:「交感神經系統就像是人體內的油門,當人遇到危險或壓力時,便會開啟戰逃反應,使心跳變快、腎上腺素分泌、瞳孔放大、身體肌肉緊繃、情緒亢奮;副交感神經系統就如同煞車般,當身體需要休息放鬆時,心跳速度會減慢、呼吸變得平緩,所以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相互之間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周冠邑強調,自律神經失調並非等於是精神疾病,但某些精神疾病很容易與自律神經失調有關,特別是焦慮疾患類型的病人。在診斷上醫師會以病史的發展、症狀的類型來推論是否為精神疾患,而自律神經失調的診斷要先排除其他器質性的疾病後再經過心率變異的檢測才能判斷。那民眾該如何預防自律神經失調?周冠邑說,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及日常運動,加上適時的調節壓力就能降低自律神經失調的機率,如出現可能為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切勿自行判斷,應該立即就醫,並按照醫生診斷來配合治療,避免惡化。良好的生活作息與運動能有效降低自律神經失調的機率。(圖/黃郁涵攝)